Esther Chu :體罰子女是最無效的管教方法

親子

發布時間: 2018/01/26 17:43

最後更新: 2020/05/18 12:47

分享:

分享:

近期接二連三發生令人髮指的虐兒新聞,全城痛心。不少朋友因為這些新聞而感到非常難過,亦不明白為何在今天教育普及的社會,仍然有如此不文明的悲劇發生。

 

根據社會福利署的指引,虐待兒童定義是對18歲以下人士作出危害或損害其身心健康發展的行為。而精神虐待則指危害兒童情緒或智力發展的行為。而羞辱、驚嚇、孤立、剝削、利誘、漠視兒童的情緒反應,向兒童傳遞他們是沒有價值、有缺點、以及沒有人要或沒有人愛的訊息,都能構成虐待。

 

如果,根據這虐兒廣義,我們應該大都被虐待過了。

 

大家都知道,在亞洲社會,體罰仍然普遍存在,就算很多受過高等教育的父母,並不覺得體罰是虐待,認為只不過是一種懲戒,透過皮肉之苦,可以令孩子錯誤的行為不會再犯。

 

一位30出頭大學程度在金融界工作的爸爸告訴我,當和身邊年齡相若擁有同樣學歷巳為人父的同事們講起教養時,普遍都接受及試過「打仔」,家裏供奉藤條一條,覺得是教訓孩子的有效方法,當然他們施行體罰時,認為並非虐待,而是中國家庭相傳的一種教仔良方。

 

最近聽見這真人真事,一位相熟工人姐姐的驚嚇工作經歷。工人姐姐的僱主是名校中學老師,偶爾也會在家打駡初中兒子。有一次,因為兒子學業成績不理想,被這位僱主媽媽綁在椅子用藤條狂打,嚇壞了工人姐姐,於是她立即借辭離開,最後更辭職,不願繼續替她打工。

 

【延伸閱讀】家長目標為本會蒙蔽初心 生命工程師:學生自殺非一念之差

 

我們過往的GoKids育兒講座中,通常都會問大家,他們的父母是如何教養他們的,每次至少都有9成參加者承認是在打駡中長大的,雖然程度輕重不一,有些上一代的父母比較善良,至多打下手板屁股,掹耳仔跪地主。有些則是重炮手,用衣架打、拖鞋打、綁住打、甚至除衫打都大不乏人,我們都是被「藤條炆豬肉」餵養長大的一群,更認為「打者愛也」、「唔打唔會大」,父母愛兒女才會出手。

 

我的育兒經驗當中,有一條不變的教養規律,就是不能傳授我們沒有接受過的教養給予下一代,無論你接受多少教育,讀過多少本育兒天書,上過多少講座,除非你完全不相信和不接受「體罰」的家教方式,決心摒棄上一代常用的消極羞辱說話,並持之以恆地實行出來。

 

否則,「打仔」(包括:打手板、打屁股等)的意念以及「侮辱」和「恐嚇」的說話,總深藏在我們的血脈之中,並經常在處理兒女問題的高壓情況下洶湧出來。

 

假如父母不懂得處理自己的情緒,承受不了兒女不受控的壓力,「打」絕對是及時的「殺手鐧」,能把孩子失控的情況扭轉過來。不過,這治標不治本的伎倆,嚴重傷害親子關係,有良心的父母亦會非常內疚,對於子女亦會留下創傷的陰影。

 

再者,我從沒有見過父母純粹為了教養子女而施以體罰,試問有多少爸媽當打仔的時候,會有這樣心平氣和的理智思維:「我真的不忍心打你,但為了你將來的好處,我要你經歷這些痛楚,懲戒你不會再犯。」?

 

為人父母,一定明白,當子女頂撞,父母通常都會冒火,隨之而來的說話和行為亦會充滿火爆的情緒,大部份對子女施以體罰的情況都是父母情緒失控的表現,也因為曾經接受過上一代這樣的對待,偶有不慎,也會如此對待自己兒女。結果,兒女只會因為懼怕父母失控而不敢犯錯,而不是經過思考對自己的錯誤行為作出改變。

 

我不贊成體罰,更加不贊成懲罰兒童,因為懲罰是用來對待罪行的,亦會帶來羞恥,羞恥不單影響子女一生,也是最沒有效的管教方法。試問有多少個我們因為罰企、罰掹耳仔、罰留堂而認真地作出行為上的改變呢?

 

孩子普遍並非犯下什麼彌天大罪,大部份只不過是做出不恰當的行為,並非罪行。他們應該透過「管教」,而不是「懲罰」,來學習作出適當的行為,父母亦要教導他們通過思考而改變,也要為不恰當行為負上後果。

 

就如子女不收拾玩具的簡單例子,如果他們不合作收拾,玩具會被收起,一段時間不可再玩,這是不收拾玩具的後果,直到他經過思考,明白及願意負上收拾玩具的責任,實行出來,才可以拿回他心愛的玩具。

 

不過,很多時候,當父母辛勞工作回家,見到客廳變了災場,到處都是子女沒有執拾的玩具,通常都會火起痛駡他們:

 

「你信唔信我掉晒你啲玩具!」

 

然後罰企又好、打手板就好,哭鬧一場之後,最終,因為父母不能忍受不整潔,結果自己執晒,亦沒有如他們所說除掉那些玩具。結果,只不過在子女身上發洩一場不滿的情緒,而沒有真正教導子女為自己的行為負上責任,失去管教他們的黃金機會。

 

其實,很多父母不明白給予後果和懲罰的分別。

 

【延伸閱讀】鄧藹霖:又一個年輕人走上自殺不歸路

 

後果是你所作行動帶來的自然直接影響,例如:你坐飛機遲到,便會錯失航班,最自然的後果就是不能夠按時到達目的地。就如孩子不清理玩具,玩具便會被收起不能再玩。(當然你要事先和孩子說清楚後果)當我們從小教導孩子凡事都有後果,所以要懂得自制,學習作出適當的選擇,這樣不但鼓勵孩子思考,更加可以培養他們承擔責任。

 

懲罰卻是讓你受苦,它的特點是批評、挖苦、不滿和操控,因此往往引起怨恨,造成傷害,疼痛及報復。如果孩子不執拾玩具就體罰他們,孩子只會把收拾玩具和痛苦聯繫起來,因為懼怕被打而收拾,而不是明白收拾玩具的原因。懲罰通常不能令孩子思考,更加不能達到管教孩子的目的。

 

任何方式的懲罰只會為子女帶來消極負面的影響,亦會貶低他們的自我形象。正面的管教需要摒棄悔辱的說話,暴力的行為及失控的情緒,中國人父母絕對決心戒掉的。

 

文章獲我家孩子不上幼稚園授權轉載。

撰文 : Esther Chu